當前位置:安徽儀表電纜直銷中心>>公司動態>>跨國公司在“金磚四國”中墊底
事實上,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從2001年加入WTO和政府推出“走出去”政策起就開始發展。1992~2003年間,中國內地的對外直接投資幾乎沒有變化,從2004年起有較快發展,從55億美元一躍而達到2008年的520億美元和2009年的480億美元,使中國內地僅次于香港成為了2009年新興市場第二大對外投資流量主體。
2010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在前三季度,中國跨國企業在11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363億美元總額(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0%)。截至2009年末,將近1.2萬個中國投資實體建立了1.3萬家海外企業,遍布17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經成為zui重要的對外直接投資輸出國之一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中國公司在海外資產增長迅猛,但是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變化并不明顯。“這也表明了中國的跨國企業對國內外市場同等重視。”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企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薛求知說。
同時,海外銷售額增長相比海外資產增長略緩。“這很可能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薛求知教授說,一些新增的海外資產投入到能源行業,而這些投資并不能快速轉化為收入;另一方面,經濟衰退減少了海外市場的需求,一些公司在跨國界收購整合中受挫。
此外,由于中國加入了WTO和增加了重要戰略資源,許多外國公司更注重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從而導致中國跨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為了保持它們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一些中國跨國企業近年將更多重點放在了國內發展。
跨國界并購交易活躍
中國能源企業的海外投資顯得異常活躍。不久前,中國石化收購美國西方石油公司阿根廷資產,中海油也宣布將要收購英國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泛美能源公司。
事實上,中國跨國企業在過去的幾年中已經活躍地參加了跨國界收購交易,其主要目的是收購海外核心資產。其中主要以能源資源為收購對象的海外并購占到海外并購總量的56%。
安永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海外耐磨熱電偶礦山資源類并購的主要角色。2009年中國在礦業和金屬業的并購交易額為161億美元,占交易總額的27%。
“自然資源行業的企業致力于增持它們的戰略儲備,而其他類型的公司則通過跨國界收購獲取技術、研發能力和海外*。”薛求知分析說。更好地管理中國大量外匯儲備也成為海外投資發展的一個日趨重要的動因。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跨國界購熱電偶并從2008年的380億美元降到了2009年的210億美元。盡管如此,海外購并額仍然比其他新興市場國要多。
對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薛求知表示,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就是尋找市場。很多中國企業利用中國*優勢,比如充裕和廉價的勞動力和公司*優勢,比如制造和出售標準化產品的經驗來進入海外市場以增加財務回報。
其次,尋求自然資源。為了滿足由于中溫度儀表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和礦產石油的需求,中國的跨國企業加速了它們的化進程,并更多的投資在國外的自然資源上。
還有就是為了尋求創造性資產。為了補足中國跨國企業的長期競爭劣勢,尤其是中國的制造業跨國企業,到海外尋求創造性資產。一些公司在發達國家建立了研發中心以跟上的技術發展趨勢,一些公司與國外行業*形成了知識聯盟,一些公司通過跨國界收購來獲取核心技術和管理資產。
薛求知認為,總體看來,西方跨國公司是“揚長”,利用自己技術、管理的優勢在發展對外跨國業務,而中國的跨國公司是在“補短”,發展對外跨鍋爐測溫國業務的很大部分是希望獲得技術、管理等。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對資產和企業資源的整合能力較弱、跨文化的管理能力較弱,被并購的企業如何融入到企業中,完成企業的管理目標是很大的問題。”薛求知說。
跨國指數較低
同沃爾瑪、GE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的跨國公司處于怎樣的發展水平呢?上述研究顯示,如果用跨國指數來判斷,中國這18家企業顯示了其平均跨國指數(TNI)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跨國指數是依據該公司海外資產對總資產、海外銷售額對總銷售和海外雇員數對總雇員三個比率的平均數。研究顯示,18家企業的跨國指數差異較大,從3%分布到77%,而平均跨國指數為14.8%。
中國跨國企業的平均跨國指數遠低于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中發展中經濟體和地區的100家非金融類跨國企業的平均數,也遠低于俄羅斯(54%)、印度(41%)和巴西(40%)等新興市場國。
分析中國公司跨國指數低的原因,薛求知認為,作為*二大經濟體,中國有如此大的國內市場來吸引國內外的投資者。因此,中國的公司鎧裝熱電偶會傾向于深入開發國內的市場以積累戰略資源和增加市場影響力。中國的跨國企業在一段時間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開發國內市場也是合理的,這也同時導致了較低的跨國指數。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