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運行,中國大科學裝置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今日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 " 人造太陽 " 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加熱功率過 10 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 300 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 1 億度,獲得的多項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也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11 月 12 日拍攝的中國 " 人造小太陽 " ——全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EAST ) 的全景圖。
東方環(EAST)是等離子體所自主設計、研制并擁有*知識產權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世界上個非圓截面全導托卡馬克,也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科學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的清潔能源,所以也被稱為 " 人造太陽 "。該大科學裝置瞄準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近年來在高性能、穩態、長脈沖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
7 月 25 日,EAST 控制大廳里,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科學實驗。(資料圖)
7 月 25 日,EAST 控制大廳里,來自不同國籍的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探討。(資料圖)
EAST 繼 2017 年創造了 101.2 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后,2018 年度 EAST 物理實驗持續經歷 4 個多月,物理實驗面向未來聚變堆先進穩態運行模式的發展和長脈沖運行下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重點開展了高功率加熱下堆芯物理機制研究的系列實驗。通過優化穩態射頻波等多種加熱技術在高參數條件下的耦合與電流驅動、等離子體先進控制等,結合理論與數值模擬,實現加熱功率過 10 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 300 千焦;在電子回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 1 億度。
利用低雜波、電子回旋、離子回旋協同效應與中性束加熱的集成,優化電流密度分布,開展了平衡和穩定性、約束和輸運、等離子體與壁相互作用及高能粒子物理等相關實驗研究,有效拓展了適應于聚變堆高性能等離子體穩態高約束模式的運行區間 ,實現了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獲得的歸一化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
EAST 取得的這些實驗成果為未來熱核聚變實驗堆運行和正在進行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 CFETR 工程和物理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與科學支持。
圖/2018年度EAST實現的1億度等離子體放電
“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運行,中國大科學裝置重大突破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