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司長:加強計量互認合作,推動貿易公平便利化
在經濟化背景下,質量基礎設施已成為競爭的核心要素和戰略資源。11月6日,在上海舉辦的質量基礎設施促進貿易便利化并推動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上,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以“加強計量互認合作,推動貿易公平便利化”為題進行了發言。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量,計量是單位制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關于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也是*的NQI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貿活動中過80%的貿易必須經過計量才能夠實現,因此,計量互認制度是通行的貿易公平便利的工具,是促進合作和經貿往來的世界語言。計量溯源性,是建立信任,在世界范圍內實現測量等效的要素,也是確保量值準確可靠的本質要求。”謝軍用簡潔的語言表明,計量既是科學更是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工具。
謝軍還表示,2011年,米制公約(BIPM)、法制計量組織(OIML)、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和標準化組織(ISO)等四大組織,提出支撐貿易公平便利發展的《計量溯源性的聯合聲明》。該《聲明》業已成為各成員國或經濟體,以及貿易伙伴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行為準則。
對于計量在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互認方面發揮的作用,謝軍表示,作為中國計量的主管部門,市場監管總局十分重視中國計量體系的化發展,以開放和接軌為原則,著眼計量領域的多雙邊交流與合作,既為計量互認制度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又積極加入和簽署計量互認協議,并推進計量互認制度有效實施。
據謝軍介紹,為順應貿易組織提出的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要求,1999年,38個米制公約成員國國家和2個組織的代表共同簽署了《國家計量基、標準和頒發的校準和測量證書互認協議》(MRA),為貿易、商業和法律事務方面的協議提供計量技術和數據支撐。
“計量器具既是貿易結算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也是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法制計量組織一直致力于以計量規范標準為基礎,建立計量器具型式評價結果多邊相互承認的制度,以實現‘一次測試,一張證書,互認’,促進計量器具貿易公平便利。”謝軍表示,計量互認制度是促進貿易公平便利化發展的多邊的制度安排,需要各國和組織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合作。
謝軍還在此次論壇上提出三點建議,著眼長遠,推進計量戰略互接。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的計量政策溝通交流機制,加強在計量治理中的磋商和協調。第二深化合作,推進計量互認。中國將秉承合作開放的態度,同各方加快計量互認的多邊進程。第三要互學互鑒,推進計量技術交流。建立計量合作交流的增強版,大力開展計量標準和測量方法的聯合研究,加強計量比對,促進量值等效一致。
在談到OIML證書互認制度,作為促進計量器具貿易的制度性安排,在中國是否已真正“落地”的問題時,謝軍表示,中國一直是OIML證書互認制度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也是受益者。從OIML互認制度的設計之初,中國就積極地參與了全過程。謝軍還表示,為積極推動證書互認制度在中國有效實施,真正“落地”,我國計量監管部門從五個方面做出了努力,首先是按照OIML規則程序,完善制度、建立機制,為互認制度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其次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為OIML證書新的發證機構,并成為*獲得OIML批準的12家發證機構之一,可頒發10類計量器具OIML證書,擁有4家OIML證書試驗機構。第三是按照規則,研究制定關于在中國推行和實施OIML證書互認制度的政策文件和工作機制,成立中國OIML證書管理委員會。第四是加大計量互認制度在中國宣傳的力度,有計劃地針對各相關方開展新證書制度的宣貫,通過研討會、技術說明會,提升對證書互認制度的認知度和影響力。第五是開展調研活動,了解企業的需求,通過互認制度搭建計量器具走出去的橋梁,使互認釋放的紅利能夠直接面向計量器具的生產企業。
在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計量合作,服務于經貿發展方面,謝軍表示,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計量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經濟發展的根基,公平貿易的基礎和科技進步的支撐,為貿易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基本原則是開放合作、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我們的總體思路是秉持平等、互利、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遵循通行規則,立足各國國情實際,在平等協商、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計量領域務實合作,共同促進計量體系的創新發展,共同推動計量互認進程,共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共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合作重點:加強計量政策溝通,推進計量互認。”謝軍表示。
謝軍司長:加強計量互認合作,推動貿易公平便利化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