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實潤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Z近大家都在找的電梯砝碼這里有
近大家都在找的電梯砝碼這里有
電梯配重砝碼,做平衡測試用法碼一般需要1.25噸至3噸,因為是人工去提的,所以選擇質量比較小的使用就方便很多,大部分電梯安裝公司都用20kg 25kg一個的,形狀為手提式的,其具體參數如下:
規 格:20kg 25kg
砝碼材質:實心鑄鐵
形 狀:鎖型
砝碼等級:國標M1級(通過計量所檢定)有計量檢定格證書
生產工藝:鑄造
字 體:鑄字(量多可以加印公司名稱、LOGO等
M1級鑄鐵砝碼規格 | 砝碼長(mm) | 砝碼寬(mm) | 砝碼高(mm) | 精度誤差 |
標準鎖型25kg | 240 | 140 | 150 | 1.5g |
標準鎖型20kg | 230 | 130 | 140 | 1g |
近大家都在找的電梯砝碼這里有
電梯砝碼年檢標準
隨著現代化科技不斷進步反戰,目前無論生活小區,工作場所,娛樂商場廣場,電梯已經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不可缺代步工具,但是電梯在給都市人提供方便的同時,電梯事故也讓人們感到的擔憂。針對近期國內發生的多起電梯事故,為確保電梯安全運行,特檢所嚴把檢驗質量,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安全技術規范等對電梯進行細致的檢驗。
為此特檢所采購一批:20kg鑄鐵砝碼、25kg鑄鐵砝碼及35kg鑄鐵砝碼用于對電梯負重進行試驗。
所以特檢所做到每檢驗一臺電梯都要用鑄鐵標準砝碼去試驗電梯的超載保護功能是否有效、是否有發光或警示信號提示。特檢所負責人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多次主動和使用單位、維保單位協商溝通理順工作關系,為電梯超載功能的試驗順利開展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用鑄鐵標準砝碼進行試驗,雖然檢驗效率降低了,但卻提高了電梯的安全性。此外,特檢所還要求使用單位在機房、轎頂、轎廂、底坑等張貼了一系列安全警示標志;認真幫助電梯安裝單位、維保單位完善各類規范,包括驗收自檢報告、定期檢驗自檢報告、日常維護保養記錄(半月保養、季度保養、半年保養、一年保養)、電梯運行管理規章制度等。特檢所周到、熱情的服務深得使用單位和維保單位的一至好評。
如何保證電梯安全,讓市民安心乘坐?日前,從省法制辦了解到,《安徽省電梯
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辦法”)正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辦法提出了安全監管電梯的諸多新規,電梯安全系數將大幅提高。
關鍵詞生產
在諸多電梯安全事故中,電梯制造、安裝、改造單位將工程轉包或者分包是造成安全隱患的一大“漏洞”。“辦法”明確規定,電梯的制造、安裝、改造單位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條件,并經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許可,方可從事相應的生產活動。
同時,特別強調,電梯施工單位不得將電梯制造單位委托的工程轉包或者分包給其他單位。若違反規定,將由縣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關鍵詞使用 一些超大電梯,或將配備“專業司機”。根據“辦法”,醫院病床電梯、用于旅游觀光的速度大于2.5m/s的乘客電梯,以及按照安全技術規范要求應當配備操作人員的電梯,應當由持特種作業人員證書的電梯司機操作。
電梯停止使用1年應封存電梯停止使用1年以上或者停止使用期超過下一次定期檢驗日期的,電梯使用單位應當封存電梯,設置警示標志,并在15日內到負責該電梯使用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停用手續。”“辦法”要求,重新啟用前,電梯使用單位應當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啟用手續。
需要指出的是,安裝在私人住宅內供家庭內部使用的電梯,如果改變用途、用于經營性活動的,電梯使用單位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申請檢驗和辦理使用登記。
關鍵詞養護
忽視日常維護保養,導致電梯“帶病運行”是發生電梯事故主因之一。
對此,“辦法”規定,電梯日常維護保養單位應至少每15日對電梯進行一次清潔、潤滑、檢查、調整,更換不符合要求的易損件;至少每年對電梯進行一次自行檢查,并向使用單位出具檢查報告。日常維護保養以及自行檢查報告應當建立檔案,記錄的內容至少保存四年。
若電梯日常維護保養單位違反這些規定的,將被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
接到乘客被困電梯報告后,維修人員應當迅速趕赴現場實施救援。設區的市市區范圍內抵達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其他地區不超過一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電梯發生乘客被困故障時,電梯日常使用單位未迅速采取措施對被困人員進行撫慰并組織救援,致使乘客滯留在電梯轎廂內1小時以上2小時以下的,將會受到懲罰。由縣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近大家都在找的電梯砝碼這里有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